概要:
回龙镇塘山村由原塘山村、大坡村整合而成,东邻新坪村,南接贞丰县长田乡,西抵纳壁村,北与孔寨村接壤,总面积7.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98.5亩,其中田360亩,土3738.5亩。林地面积3271.5亩。全村辖塘山一组、塘山二组、塘山三组、塘山四组、塘山五组、塘山六组、塘山七组、塘山八组、塘山九组、塘山十组、大坡一组、大坡二组、大坡三组、大坡四组、大坡五组共15个村民小组,居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共有常住人口742户3380人。
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塘山村因周边无企业厂矿,天然生态林密布全村,让这里的空气含氧量高,这里多长寿老人,目前90岁以上的就有12位,也是兴仁市的长寿之村。
一、历史沿革
洪武十五年(1382年),该地隶属于尾洒卫。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隶属于普安军民府安南卫指挥使的贵州都司五所。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安南卫所辖的前、后、左、中、右五所为6里10甲,隶属安顺府。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清军平定了马乃营土目龙吉兆的反清起义,马乃营及安逸营均实行改土归流,隶属于安逸里。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属于安顺府安南县。
雍正五年(1727年)属南笼府(后改为兴义府)。
民国元年(1912年),属于贵西道安南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于兴仁县二区巴铃。
民国30年(1941年),属于兴仁县百宜乡。
1950年10月,兴仁县废除保、甲制度,设立区、乡、村,属二区巴铃百宜乡。
1958年至1962年,属于巴铃公社纳壁管理区。
1963至1984年,属兴仁县巴铃区回龙公社新塘大队。
1989年,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原塘山村、大坡村村民委员会均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1992年撤区并乡,回龙乡与纳壁乡、白泥乡、狮子乡合并组建回龙镇,属兴仁县回龙镇。
2007年12月,原塘山村与原大坡村合并为塘山村,属于回龙镇直属。
2018年9月,兴仁撤县建市,属于兴仁市回龙镇直属。
二、主要村落地名的由来和姓氏
塘山:因村里有一处近10亩的水塘,长年蓄水从不干涸,周边有山形如轿子状的山丘,山水相间,山为主体,故名塘山。塘边有500余年6人合抱大的沙榔树,2025年4月被不明身份人焚烧。
篆场坡:应为转场坡。在村委会北面500米处,此处有一山坡,形如佛僧打坐。古时,当地居有瑶族,他们沿此山挖了三道宽20来米的交易市场,每6天赶一次场,人们故称此坡为转场坡。现当地村民居于此山周围,多为安姓,有2个组,112户,380余人。
那些作恶多端,民愤极大者,往往会施以计谋除之,如永丰州者相原有一位称霸一方,不时欺压百姓的梁正统者,就被他诱杀。其手下养有谋士,认为前面对着一座山,右边那座山叫三级坡,左前方有轿子山,三座山风景秀丽,故又称三岳景。现胡二管事老宅尚存地基遗迹,前面“朝门”遗址呈弧形。山药井(三岳景)是2个组,主要有田姓和陈姓,共80余户,305人。
长地。顾名思义,此处原有一块长300余米、宽180米、约82亩的土地,在附近是最长最大的土地,土改时分给了多户群众。长地是一个自然村落,也是1个村民小组,全是敖姓,仅有14户70人。
堕基寨。应为剁鸡寨。该组位于村委会北面2公里处,寨口有一座土地庙,一棵上百年的刺楸树覆于其上,可遮风挡雨,酷暑季节也是遮荫乘凉好去处。每年农历的二三月份,迷信的人们便会到此杀鸡祭祀土地菩萨,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前,先把鸡宰杀、清洗,然后在庙旁的砧板把鸡剁成几大块来煮,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这里弄,此村子被人们叫作剁鸡寨。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用电脑打此名字时,用拼音打成堕基,从此就固定而成此名。这里的敖姓,系明末清初敖姓之祖先敖桂高(字季雅),原居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大桥,因旱灾难以生存,经跋山涉水而逃难至四川荣昌居住,生活到第三代时,又因战乱逃离荣昌,经多处暂居,敖桂高之孙敖绥佺随父逃居贵州省遵义桐梓夜郎里五甲地名万客坝居住。传至敖彩时,再因环境狭窄而移居重庆綦江敖家湾创业。敖绥佺之子孙到敖鲥这一代时已达110人。第21代子孙敖鲥因干旱生活困难无法生存,携子敖世芳、敖世通逃荒至今回龙镇塘山村东瓜树谋生,至今已传十二代。此村落也仅1个村民小组,主要为敖姓和张姓,共63户206人。
猴子洞。在村委会东北面约600米处。此处有一山,半山之处有一洞,以前常有猴子出没其间,如今已杳无踪影。现山下从他处迁有任姓、沈姓、胡姓在此居有三代,人们将此寨叫猴子洞。此组共有22户90余人。
螺丝冲:在塘山村的西南面,县道648公路旁边,从上空看,整个地形如螺丝状,加上稻田确实盛产可食水螺,故名。姓氏主要有方、章、杨、梁、陈、胡、李、张、王、唐等姓氏,共80户218人。
三、组织沿革
今塘山村由原大坡村和原塘山村合并而成。
并村前:
(一)原大坡村
包括堕基寨、长地、油榔树、青岗林、大麻窝5个自然村落。历届村领导班子:
新中国成立前,属于百宜乡第8保,保长:王德科。
新中国成立后,农会主席:王志全。
初级社至1983年,大队支书、大队长:敖启先,会计:敖正国。
1984至2007,村支书:彭开明,主任:杨乾云,会计
先后有敖正荣、毕光辉、彭荣富。
(二)原塘山村
包括转场坡、上寨、山药井、猴子洞、梨树堡、赵家老顶、长地7个自然村落。
新中国成立前,属于百宜乡第8保,保长:王德科。
新中国成立后,农会主席:方福荣。
初级社至1972年,大队支书:陈文明,大队长:陈文金,会计:李友会。
1972至1983年,村支书:章本书,村副支书:陈文明,
会计:李友会。
1985至1994年,村支书:安芝才,副支书先后有:邓
朝海、张禄华,先后有会计陈文富、张禄华。
1995至1997年,村支书:王立跃(镇下派干部),村主任:安芝举。
1997至2007年,村支书:安芝举,村主任人口主任:赵代洪。
并村后:
2007至2010年,村支书:彭开明,村主任:安德礼,副支书、统计员:杨亁云。
2010至2011年,村支书:杨亁云,主任、统计员:张禄华。
2012至2014年,代理村支书:赵粉(镇下派人员),主任、统计员:张禄华。
2015至2020年,村支书:安德礼,主任:赵粉(镇下派人员),警务助理:田维洪,统计员先后有:彭建兴、人口主任先后有:安德礼(兼)、付光明。
2021至2022年,代理支书:皮永刚(镇派干部),主任:田维洪,人口主任:赵敏,治保主任:安仕红,统计员:付光明,民生监督员:敖正章。
2022年至今,支书、主任:敖文翔,人口主任:赵敏,治保主任:安仕红,统计员:付光明,专业化管理干部:田维洪,民生监督员:敖正章,协管员:苏金慧,调解员:石洪莲。
四、文化教育
(一)学校
民国时期,境内办有私塾,校址在现在的篆场坡,举办者、私塾先生均为安学易,人数最多时达40余人;同一时期大坡彭启华家中也办有私塾,彭启华担任私塾先生(1938——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学生到纳壁、白泥就读。
1970年成立大坡村民办小学,校址在大坡二组,敖正川任学校负责人,教师5人,学生100余人,历任学校负责人:赵金凯、敖合勇,后因发展需要并入塘山小学。
1970年成立塘山村民办小学,校址在塘山五组,时任校长张坤阳,1998年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管理局捐资20万元重新在塘山六组(篆场坡)新建了教学楼,并更名为民航希望小学,历任学校负责人:张坤阳、安德云、敖正科、陈正祥、敖和勇等5人。原校址现作为现村委会办公场地,2015年,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进,并入临近白泥小学。(资料提供 彭波)
(二)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但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孩入学率大大低于男孩入学率。1978年恢复高考后,境内不断有初、高中学生考取中专(师)、专科、本科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带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女孩入学率不断提高。200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9月1日起施行,此后境内适龄儿童全部免费进入小学,初中阶段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至今境内录取大、中专学校的学生130余人,且每年都有增加。
五、传统手工业
1.石匠。千百年来,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用勤劳的汗水浇洒在这片热土上,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采用寨邻互助的方式开山凿石,就地取材修房做屋,把石头变废为宝,将石头改造形成严丝合缝的建筑材料和石雕艺术工艺精品。随着工业的发展,这一技艺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2.木匠。80年代前建筑常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三行(即木工、木头、木匠)之一,80年代前塘山因交通闭塞,加之获取木料较容易,每家建房均采用瓦木结构,所以催生出木匠这一行业。据说当时建造房屋,房屋建好封顶之日必须请“木匠”、石匠要上梁,拿出独门工具站在屋脊之上高喊大吉大利之话,以保日后平安富贵,以前结婚进新房所需家具均请木匠到家现场打造,随着工业的发展,木匠这一行业也逐渐失传。
3.漆匠。塘山从事这一技艺的工匠至今还有50余人,当地老百姓至今还流传种植—割漆—土漆工艺这一习惯和技术,塘山土漆工艺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塘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光照充足,非常适于漆树的生长,漆树寿命长,产漆量高,80年代所产的土漆远销福建、云南、广西等地,大量使用在船舶和仿古家具,土漆及土漆工艺在这几个省均享有盛名,当时从事土漆工艺的漆匠背着行囊出县、出省用这一技艺养活了一家老小。漆树所结的籽榨油可食用,油枯可再加工成蜡供照明使用。
六、农业
粮食生产以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为主;豆类以黄豆、金豆、豌豆、胡豆、豇豆等为主;蔬菜类以白菜、青菜、白萝卜、茄子、南瓜等为主;养殖业以牛、猪、鸡、鸭、鹅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辣椒、薏仁米、金银花等为主。
农业生产水田一般是一年两种,夏种水稻,秋种油菜或小麦。旱地也是一年两季,春种玉米、辣椒,秋种油菜、小麦。
塘山村由于地理特点广泛种植金银花,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当地种植的金银花药用价值高,地中多有石头,在石头旁或石缝中种植一株金银花,整个石头均会被覆盖,因为石头较高,石头夏天温度较高,减少了虫害的发生,同时也充分利用了耕地。
七、古法造纸
塘山村螺丝冲组村民王兵,从相邻的贞丰县小屯乡龙井村刘仕林(国家级造纸术非遗传承人)引进了蔡伦古法造纸技术,于2018年在老家开了造纸作坊。
据王兵介绍,蔡伦古法造纸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操作起来复杂,有剥、泡、揉、打、拌等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缺一不可。制作主要是依靠帘子、架子、棕刷等工具,全部进行手工操作。
白棉纸的加工原料主要是构皮(一种树皮)及仙人掌,辅料有石灰等。
其制作基本工序为:先把有韧性的构皮在水中浸泡两三天,拟成3斤左右的一个,放于甑中蒸煮两天一夜,待褪去构皮黑壳,放清水里透一天一夜,捞起黑壳洗刷干净,将其漂白,用浆机粉碎成絮状,放入槽子里搅拌制成构皮浆。将仙人掌削皮,放池子中,木棍搅拌,使其胶汁溶解池中,反复搅拌均匀至稠状,做成仙人掌胶汁浆。
做纸浆。将仙人掌胶汁浆添加到已搅拌均匀的构皮浆中,再次搅拌约半小时,搅拌均匀后,产生的浆液呈乳白色,便是做纸页的原材料。
抄纸,即做纸页。用细竹帘在原料池中舀桨和摆动移出,便做成纸。纸的厚度由舀桨时竹帘进入原料池的深度和原料浓度来控制,纸的质量要靠摆动次数来控制。原料浓且舀深了,纸页会变厚;原料浓度低且舀浅了,纸页会变薄。抄厚或薄了,纸质达不到要求。摆动的次数与纸页的均匀度、纸的柔韧性有相当的关系,摆动的次数多了,纸浆方向顺,纸容易撕裂,且耽误时间;摆动次数少了,页面很不均匀,容易出现漏孔现象。因此摆动次数要恰当。
晒纸。将抄好的纸分页贴墙或地面等平整壁面晾晒,晾晒时视纸页湿度而定,可重叠。干燥后将纸页进行叠压,使纸页平顺。
分装。将经过叠压的纸张,以页数作为规格进行分装,便形成成品,即可出售。
皮纸是传统手工纸中的杰出代表,具有绵韧、平整、润柔等特质。主要品种有书画纸、捆钞纸、黑夹纸、黄金纸等,是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纸工艺品的主要载体。除了具有纸张的一般功能外,皮纸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现王兵每年可产60吨草纸,年收入50万元左右,可解决8~10个剩余劳动力。(相关资料引自2023.11.14的《黔西南日报》)
八、自然风光
(一)二牛相戏
塘山村的螺丝冲组就在县道648旁边,此村落位于群山之间,中有一近百亩稻田,村民均居于山脊之间。这里有两座形似一公一母的水牛的山坡,惟妙惟肖,非常逼真。“母水牛”在往南面奔走,“公水牛”在对面约500米,掉头在追“母水牛”,若不亲眼所见,真的难以置信天下会有如此鬼斧神工。据民间传说:母牛发春,四处奔走,被公牛遇上,便以动物本性猛追,但母牛不知什么原因,却不喜欢此头公牛,惹火了公牛,就狠狠地径直一角向母牛撬(顶)去,拉牛的“人”(一小山)扯都扯不住,正在千钧一发之际,被一头老虎(中间一山)看见,就跳出来拦截,但由于“公牛”力量奇大,也把“母牛”的左角撬断,“老虎”的肚子也被顶出一个肚脐样的石窝窝。此石窝窝原居住有一人家,每当在此舂碓,相邻的贞丰县蛇头山便会滴水,也是神奇。当地还留有堪舆家一个令人费解的一句话,更增添了这个地方的神秘感:
金线拴金牛,贵人在里头。
谁人识得破,子孙做诸侯。(资料提供:安芝举、张禄华、刘宽兴王兵)
(二)八马迎舟
此地四周有八座山,中有一坝子,坝子中有一小石堡,形如一艘小船。当对着八座山的其中一山,敲击“小船”上面的一块石头,对着的山上就会共鸣,发出像钟被击打出的嗡嗡声,所以有人又称“八马应钟”。(资料提供:李永龙)
(三)温泉
在螺丝冲中间的田坝中间,有一口终年不断的地下泉水,冬暖夏凉,尤其是冬天,水温会达到40度,也是怪哉。
九、民谣
(一)躲猫猫
猫猫眯、咩咩羊。
放你猫儿去赶场。
吃不饱,饿死了。
饿到干田去,饿得干颈颈(jiang)。
(二)盘歌:翻洋剪力
哪边高?左边高。
哪进矮?右边矮。
哪边好挂油壶?左边好挂油壶。
哪边好挂剪刀?右边好挂剪刀。
翻过洋剪刀。
(资料提供:彭波)
十、特色美食
塘山村传统的特色食品主要是腊肉、香肠。
腊肉是宰过年猪时,留一部分腰窝位置的肥瘦肉切块至4、5斤重,用食盐、花椒粉等拌匀后揉搓肉块,然后放入坛子、瓦缸之类的容器密封存放一段时间,待肉里的水分全部置换出来后,取出挂在烧柴火的地方烟熏;香肠是将瘦肉切成小块,加入食盐、花椒粉等拌匀装入猪小肠,分段捆扎,然后挂在烧柴火的地方烟熏。
物资匮乏的年代,腊肉、香肠是家庭最好的菜品,平时舍不得吃,只有过节或有重要的客人时才吃。腊肉、香肠大致有以下几种吃法:一是加酸辣椒、豆豉炒后掺汤,肉吃完后汤泡饭;二是与当地野生折耳根炒;三是与大葱葱头炒。无论怎样吃,腊肉、香肠都是美味,吃过之后口齿留香。
十一、大事记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兴仁县列为首批土改县,随后县区成立土改工作队到塘山村指导土改工作,成立农民协会进行土改,村全体农民都分到土地等生产资料,生产热情高涨,村内组建若干变工组,农忙季节互换活路。
1952年,境内在变工队的基础上推行生产互助,组成互助组,互助组一般由5-6户组成,农忙时互帮互助。
1953年,党中央提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农村互助合作发展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合作社一般20户左右组成,以土地入股,集体评定土地报酬标准,土地产量的50%付给土地所有者,50%按投入的劳力分配,耕牛为租用,一般农具自带。
1953年成立巴铃区供销社回龙分销店,境内商贸主要通过纳壁集市和巴铃区供销社回龙分销店实现。
1956年,党中央作出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兴仁县委根据中央精神,在全县推行农业高级合作化,境内农业初级合作社合并升级为大坡农业高级合作社、塘山农业高级合作社。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兴仁县委在全县推行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既是行政组织又是经济组织,实行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核算,大坡农业高级合作社改为大坡大队、塘山农业高级合作社改为塘山大队。
1961年3月29日中央正式发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规定社员可以经营自留地,分配给社员的自留地,一般占当地耕地面积的5%,长期归社员使用。境内生产队在划自留地时,把集体土地也分到一家一户,包产包工包成本,超产奖励,耕牛、农具等自行负责,1963年收归集体。
1980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人头承包耕地面积、包公余粮(1992年后改为现金缴纳农业税,直至2005年贵州省取消农业税),村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基本解决了温饱。
1980年7月至1983年2月,兴仁县在全县开展林业“三定”工作,确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责任山、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
1985年,塘山村人均年收入170元,折合当前物价相当于2000元左右。
1990年以后,随着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业化、城市化向农村扩散,生产要素的流动活跃起来,村内的青壮年开始到沿海地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务工收入逐步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1994年,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民主政治建设。
1997年至1999年,实施第一期人畜饮水“渴望”工程。
同年,境内村民集资从回龙架设10千伏线路,结束了不通电的历史,实现全村通电。
同年,全体村民投工投劳,修建螺丝冲至与原大坡村接壤处的毛路。
1998年,推行村务公开,原塘山村、大坡村均成立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民代表监督。
2000年至2002年,实施以农村人畜饮水为主要内容的“解困工程”。
2002年,根据国家、省、州关于“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的总体要求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总体目标,兴仁县制定《2002年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境内25度以上坡地,2002至2005年第一轮已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其他符合退耕还林还草条件的,也在2014年以后第二轮逐步退出耕地。
2003年至2004年,实施第二期“渴望解困”工程。
2003年,启动农网改造工程,农网改造后一户一表,实现城乡一体化供电,供电质量提高,日常粮食加工电动机(器)具进入家庭,石碓、石磨等粮食加工器具完全淘汰,粮食加工实现机械化。
2005年,贵州省取消农业税,减轻了村民的负担。之后,国家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政策,农业优惠政策逐步增多。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任务和遵循原则,并指出“三农”问题是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境内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同年,原塘山村、大坡村整合为塘山村后,进一步加强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公开的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塘山村议事规则》等15个规章制度。
2014年,螺丝冲至大坡通村公路4.8公里村主干道硬化。
2015年9月,塘山村敖姓购买村堕基寨组到兴仁城区的线路班车,推动城乡经济进一步发展。
2017年底,兴仁县实施“组组通”公路建设,境内15个村民组全部通水泥路。在实施“组组通”公路建设的同时,村民集资酬劳修建生产路、串户路,毛路修通后,政府给予混凝土硬化。
2023年,塘山村545户农户共计种植1852亩粮食作物,其中,水稻150.8亩,玉米1985亩,薏仁米230亩,烤烟510亩,大力引导农户种植玉米、金银花、茶叶、烤烟,养殖生猪和金州小黄牛。协调落实种植奖补项目,提高农户生产经营性收入,引导21户种植薏仁米160亩,发放补助金25600元,核实发放670户耕地力补贴55.8万元。同年3月,由兴仁市乡村振兴局投资48.49万(47万元、镇级自筹1.49万元),修通螺丝冲岩洞门口至石门槛产业路长1055米,宽4米的产业路。
附件
(作者:余宗阳 指导老师:沈俊)